高陵县周边地图查询地图导航 高陵县地图,高陵县地图查询,高陵县地图全图,高陵县高清地图—旅游地图高清版!

.返回首页| 昆明国际旅行社

高陵县到云南旅游参团报名专用QQ:1844838059

  • 高陵县地图
  • 高陵县地形地图
  • 高陵县卫星地图
  • 高陵县旅游地图
航班 酒店 地图 邮编 天气

查看高陵县旅游地图 高陵县地图全图——高陵县地图全图高清版

——高陵县地图简单功能:鼠标左键双击(放大)、右键双击(缩小)、左键可拉动地图。——
新功能:点击高陵县全屏地图,可以放大地图“全屏”查看哦!

西安市高陵县地图全图

文化名人:书法家汪运渠、作家韩雪红、画家黄山云
境域变迁: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秦、汉时,县境无具体记载。明《高陵县志》称其为:“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清谷在左,洪波在右,盖古形势之区,高明之国”。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万年县入广阳、高陵二县。县境较前又有所增大。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贞观元年(公元627)撤销,辖地复归高陵。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最早记载县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据载:县境东西28里,南北33里。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1266)复立。明《高陵县志》中,有在明代析东南数里(即张桥、孝义、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划归临潼的记载。县境广28里,袤35里。其南省城,东南临潼,东栎阳,又东渭南,东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泾阳,西南咸阳。清代县境变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东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东至临潼界10里,西至泾阳界20里,南至咸宁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东南至临潼界20里,西南至咸阳界30里,东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光绪十年(1884)《高陵县续志》记为东西30里而遥,南北30里而近。民国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民国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插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今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历史: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高陵并不是“高大的陵墓”,它的名称是根据地貌从《尔雅》中来。高陵县以南有一道坚固而高阔的土山名为奉正塬,塬体高隆,塬即为陵,《尔雅》中有:“大阜曰陵”的说法,即“大土山称为陵”,故名高陵。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正式划归西安市管辖。
农业:【种植业】历史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辅之以大麦、谷、糜、荞麦、高梁和豆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实现水利化,耕作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糜谷之类基本无种,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由1950年的61.1%提高到1970年的93.8%,再提高到1990年98.2%。1949~1990年,粮食亩产连上5个台阶。1963年亩产上“纲要”(耕地亩产223.1公斤),为当年陕西省唯一上“纲要”的县;1969年亩产过“黄河”(耕地亩产318.5公斤),名列全省榜首;1971年耕地亩产402公斤,成为全国北方地区两个高产县之一;1973年亩产跨“长江”(耕地亩产417.6公斤);1974年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耕地亩产千斤(市斤)县,进入全国千斤县行列。1990年粮食耕地亩产674.4公斤,总产169615吨,总产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8倍和0.6倍。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22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90公斤。人均售粮由1957年的66.02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31.02公斤,亩均售粮由1957年的19.3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150.07公斤,人均亩均售粮均列全省第一。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麻、蔬菜、瓜类,以棉花为大宗。高陵县种植棉花——木棉,史见于元,清时引种中棉(茧花),民国初年推广美棉,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后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实行计划种植,播种面积均保持在10万亩以上。1978年亩产42公斤,总产4251吨。1983年亩产仅9公斤,总产仅870吨。历年平均亩产在30公斤左右徘徊,总产在2500吨左右徘徊。由于苗期低温,成熟期多雨,病虫害严重,产量长期不高不稳;投资大、成本高,收入低于粮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讲求经济效益,棉花播种面积连年锐减,1984年为5.5万亩,1989年仅留4300亩。种植面积除一部分被粮食作物挤占外,代之而起的是油料、蔬菜和瓜果。199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78万亩。其中棉花45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180吨;油料1.59万亩,亩产149公斤,总产2371吨;蔬菜3.73万亩,亩产3391公斤,总产126632吨。形成以蔬菜、油料、棉花为主的种植格局。【水利】高陵水利历史悠久。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24年)开凿郑国渠,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开凿白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开凿三白渠,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修建刘公渠,县内皆得灌溉之利。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开创县内水利灌溉的新局面。后由于管理混乱,水利设施时兴时废,灌溉没有保证。194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12.8万亩,占耕地面积38.2%。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旧渠,扩建新渠,开展打井运动。1957年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2.2%,在陕西率先实现水利化。接着又向高标准水利化迈进。1958年开始修建抽水站,补灌泾、渭河两岸引灌不足的高仰田块;1959年修建排涝工程,实施排灌结合;1965年治理河道,修建护岸工程,控制河患。从1970年起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园田化建设。1990年底,全县有较完善的排灌系统,灌溉渠系(干、支、斗)135条,全长366.6公里;抽水站11座,年均抽水量595万立方米;灌溉井3166眼,配套2998眼;排水干支渠沟22条,全长120.9公里;总有效灌溉面积28.65万亩,占耕地面积96.9%,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4.5%,居全省各农业县之首。【农机】50年代开始使用农耕机械。1965年农机总动力4135千瓦,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1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1139台,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34.5%,机播面积占8.5%。1966年以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1978年农机总动力32614千瓦,比1965年增长6.9倍;机耕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9.1%,比1965年增加14.6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2.3%,比1965年提高33.8个百分点。1979年以后,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用低压线路801.4公里,通往县内各个角落。1990年农机总动力71599千瓦,比1978年增长1.2倍。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09台,小型拖拉机1654台,农用载重汽车150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63台,农用水泵2615台,机动脱粒机2581部,磨面机817部。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85.1%,机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4%,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30%。耕播、收割、拉运、碾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良种】民国25年(1936年)开始引种小麦良种,产量较前有所提高,但亩产不足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良种经过四次更新换代。5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碧码一号和玉米良种辽东白,亩产突破200公斤;6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614号和玉米良种HD405,亩产跃上300公斤;7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阿勃和玉米良种白单4号,亩产超过500公斤;8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小偃、绵阳19和玉米良种户单一号、四号,亩产接近700公斤。【肥料】解放前农业生产全靠农家肥。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施农肥的同时开始使用化肥。1965年全县化肥使用量6113吨,亩均19.2公斤。1970年以后,县、乡陆续办起一座氮肥厂和五座磷肥厂,1978年年产化肥14706吨。1990年农用化肥量达51405吨,亩均174.3公斤,名列全省各农业县前茅。【畜牧业】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50年代役用大家畜发展较快,1957年为1.27万头,比1949年增长1.1倍,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初,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且有饲养任务,养猪逐渐兴盛。1985年达6.19万头,户均1.4头,分别比1962年增长5.8倍和2.5倍,亦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后期,因养羊投资少,效益高,饲养方便,养羊业突起。1988年达4.44万只,户均0.9只,分别比1965年增长4.7倍和1.7倍,也为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初,养鸡热兴起。1979年底,全县来航鸡达到19万只,占存栏鸡的83%,成为全省第一个来航鸡良种县,并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交售鲜蛋过百万斤的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为养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推广现代化笼养鸡技术,使养鸡达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以养鸡为龙头,多品种饲养的畜牧业格局。1990年全县养鸡147万只,户均28只,人均7只,分别比1979年增长3.8倍、2.5倍和3.1倍。年产蛋15980吨,户均304公斤,人均74公斤,分别比1979年增长15倍、10倍、12.2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养大家畜8085头,户均0.15头。年产牛肉424吨,人均2公斤;年产牛奶3004吨,人均14公斤。养猪38645头,户均0.7头,年产猪肉2433吨,人均11.3公斤。养羊38515只,户均0.7只,年产羊奶7215吨,人均33.5公斤;年产羊肉535吨,人均2.5公斤。牛肉、牛奶、猪肉、羊肉、羊奶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1995年,耕播、植保、收获、拉运、碾打、加工、排灌全面实现机械化。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4%;机播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9.8%;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3%;机械植保面积占23%,荣膺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称号。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以小麦、玉米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大麻、烟叶、药材等,先后以棉花、油菜为主。其他作物有瓜类、蔬菜、绿肥、饲草等,以蔬菜为主。蔬菜有葱、韭、蒜、白菜、萝卜、南瓜等30多个品种,以桶子白菜、红萝卜品质最优,誉满三秦。林木中,用材林有17科50多个品种,以青槐、椿树、榆树品质最优,以建国后引进的泡桐及各种白杨、刺槐栽植最广、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经济林果有8科30个品种,以豁口桃、酒枣久负盛名,以80年代引种的酥梨和梨枣品质最佳。观赏林木有10科20多个品种,以龙爪槐最为青睐。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猫等,以秦川牛、关中驴享誉全国,以猪、羊和70年代引进的奶牛饲养量最大。家禽有鸡、鸭、鹅、鸽等,以鸡、蛋、肉产量大、质量优而闻名全国。
高陵名人:程士荣:笔名:顾昔、史溶性别:男出生年月:1926民族:汉族编剧。陕西高陵崇皇乡程家村人。1938年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陇东文工团队长,甘肃话剧团副团长、团长,兰州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甘肃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甘肃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剧协第四次常务理事,中国文联第五届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剧剧本《小两口》、《破奸案》(均已公演),话剧剧本《周有才》、《雪山风云》(均已公演),电影文学剧本《红河激浪》、《黄河飞渡》、《西安事变》、《红色医生》(均合作)等。话剧剧本《西安事变》(已公演)获庆祝建国30周年剧本一等奖。作家:韩雪红、杨长安、甄陵、张新龙、王燕,诗人:张继光、刁枭武,书法家:汪运渠,郭锋、陈院,画家:黄山云、高东风、张琦、张秉昌
文化:民国时期,县内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和一个秦腔剧团“化民社”。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增建群众文化设施。1950年建成县文化馆,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馆藏历代各种珍贵文物300多件。1956年建成县有线广播站,开展广播宣传。1957年建成县图书馆,藏书11824册,开展借阅活动。1965年建成可容纳800多人的县剧院。1970年建成面积3.19万平方米、设施比较齐全的大型露天体育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44次。1975年建成有1260个座位的县电影院,同时在县体育场建成可容纳数千人的灯光球场。1978年县体育场内增建多用训练房一座,各种大型集中训练皆在此进行。1983年建成县工人俱乐部。1984年10个乡镇全部建起有电影、电视队、图书馆(站)、文体活动场地的文化站,组织和指导群众文体活动。县剧团经常深入乡镇演出。群众文化活动比较活跃。业余剧团、自乐班、民乐队、社火遍及城乡,每逢重大节日及喜庆场面,皆出场演奏。1970年起开展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800多名故事员活跃于广大城乡,45人曾出席咸阳地区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27人获地区表彰奖励;30人出席陕西省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6人被评为优秀故事员;3人被选派出席全国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参加省级故事巡讲队,先后赴秦皇岛、唐山、太原、石家庄、内蒙、甘肃等地演出;30多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48篇故事,在全国报刊发表,被誉为“故事之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和全力推进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38亿元,较2003年13.89亿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较2003年14.7亿元翻了近两番。特别是财政收入在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金融企业税收全部上划、增值税等五大税种留县部分在原有上划国省比例的基础上又拿走30%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08亿元,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25亿元,较2003年7071万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三年来均居全市十三区县第一,总量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四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6元,较2003年净增加近千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9:48:23发展到18∶66∶16,标志着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陵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位于高陵县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始终把泾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常抓不懈,工业经济长足发展。三年来,先后引进投资24亿元的陕重汽、投资16.7亿元的西部新材料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中钢重机、投资3.6亿元的中集汽车改装等40多个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9家;陕汽新基地、西部钛业、九州制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建成投产企业累计达到170多家;中钢重机、秦益汽配、康明斯发动机等4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县的83%,是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倍多;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县的84.1%,是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县的75.5%,是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8倍。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陕重汽、中集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长庆、中钢为代表的石油和冶金设备制造业,以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为代表的新材料制造业,以中化近代化工、陕西九州制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业,以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打造未来西安乃至陕西工业的承载地、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驻长庆、陕汽生活基地人口达7万多人,园区总人口达10余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配套,一个城市新区已经形成。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政府北迁,地铁南北线开工建设,园区将以更快的速度融入西安都市区,也必将带动高陵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
自然: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41.4℃,最低温度-20.8℃,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2天,年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气候。

上一篇:西安市高陵县全图地图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高陵县地图全图高清版 来源于谷歌电子地图查询结果。我们建设高陵县旅游地图主要是为了方便旅游者查询地图,站长特意用高陵县地图高清版大图更新改编,以更加快的速度展现出来,大家最想的那个高陵县地图全图页面。如果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联系高陵县旅游地图高清版!【QQ1844838059】

最新文章

·西安市高陵县地图全图
·西安市高陵县全图地图
·石首市高陵镇全图地图
·地形地图
·卫星地图
·旅游地图

高陵县地图全图

  • 西安地图全图
  • 蓝田县地图全图
  • 周至县地图全图
  • 户县地图全图
  • 高陵县地图全图
  • 碑林区地图全图
  • 莲湖区地图全图
  • 灞桥区地图全图
  • 未央区地图全图
  • 雁塔区地图全图
  • 阎良区地图全图
  • 临潼区地图全图
  • 长安区地图全图
  • 铜川地图全图
  • 王益区地图全图
  • 印台区地图全图
  • 耀州区地图全图
  • 宜君县地图全图
  • 宝鸡地图全图
  • 滨区地图全图
  • 麟游县地图全图
  • 凤县地图全图
  • 太白县地图全图
  • 金台区地图全图
  • 陈仓区地图全图
  • 凤翔县地图全图
  • 岐山县地图全图
  • 扶风县地图全图
  • 眉县地图全图
  • 陇县地图全图
  • 千阳县地图全图
  • 咸阳地图全图
  • 秦都区地图全图
  • 长武县地图全图
  • 旬邑县地图全图
  • 淳化县地图全图
  • 武功县地图全图
  • 兴平地图全图
  • 杨凌区地图全图
  • 渭城区地图全图
  • 三原县地图全图
  • 泾阳县地图全图
  • 乾县地图全图
  • 礼泉县地图全图
  • 永寿县地图全图
  • 彬县地图全图
  • 渭南地图全图
  • 临渭区地图全图
  • 韩城地图全图
  • 华阴地图全图
  • 华县地图全图
  • 潼关县地图全图
  • 大荔县地图全图
  • 合阳县地图全图
  • 澄城县地图全图
  • 蒲城县地图全图
  • 白水县地图全图
  • 富平县地图全图
  • 延安地图全图
  • 宝塔区地图全图
  • 洛川县地图全图
  • 宜川县地图全图
  • 黄龙县地图全图
  • 黄陵县地图全图
  • 延长县地图全图
  • 延川县地图全图
  • 子长县地图全图
  • 安塞县地图全图
  • 志丹县地图全图
  • 吴旗县地图全图
  • 甘泉县地图全图
  • 富县地图全图
  • 汉中地图全图
  • 汉台区地图全图
  • 留坝县地图全图
  • 佛坪县地图全图
  • 南郑县地图全图
  • 城固县地图全图
  • 洋县地图全图
  • 西乡县地图全图
  • 勉县地图全图
  • 宁强县地图全图
  • 略阳县地图全图
  • 镇巴县地图全图
  • 榆林地图全图
  • 榆阳区地图全图
  • 吴堡县地图全图
  • 清涧县地图全图
  • 子洲县地图全图
  • 神木县地图全图
  • 府谷县地图全图
  • 横山县地图全图
  • 靖边县地图全图
  • 定边县地图全图
  • 绥德县地图全图
  • 米脂县地图全图
  • 佳县地图全图
  • 安康地图全图
  • 汉滨区地图全图
  • 白河县地图全图
  • 汉阴县地图全图
  • 石泉县地图全图
  • 宁陕县地图全图
  • 紫阳县地图全图
  • 岚皋县地图全图
  • 平利县地图全图
  • 镇坪县地图全图
  • 旬阳县地图全图
  • 商洛地图全图
  • 商州区地图全图
  • 洛南县地图全图
  • 丹凤县地图全图
  • 商南县地图全图
  • 山阳县地图全图
  • 镇安县地图全图
  • 柞水县地图全图

友情链接

高陵县地图全图高清版|加入收藏|打印地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www.kmguol.com